13793333165
酷游加速器下载官网
新闻中心

疯狂的泥巴_紫陶

时间: 2024-02-05 19:02:28 作者: 酷游下载

  一条狭窄的街道将其一分为二,街道两边密集分布着上百家紫陶店铺。前店后厂的模式是这里的主要形态:店铺陈列着各式制作精美的紫陶产品,后半部分则是生产作坊。在这里,知名大师和普通匠人的店铺、作坊混杂在一条街上。尽管街道破旧不堪,尘土飞扬,但在商铺门前依旧有名车停泊。一位当地人介绍说,紫陶刚火的时候,这条街上停满了车。而圈内人说,碗窑村的繁华和热闹,是建水紫陶产业的晴雨表。

  顶着“中国四大名陶”“国礼”的头衔,建水紫陶的身价近年一路狂奔,单品价格上万甚至数十万的大师精品慢慢的出现,而关于建水紫陶产值过亿元的报道,更是将建水紫陶产业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
  卷硐街,建水县城一条年代久远的老巷子。李志伟的紫陶工作室就在这里的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,这也是他的住所。房子很是古朴、典雅,这里不仅是他的工作室,也是一间家庭旅馆,专门用来招待喜好紫陶的客人。

  李志伟,建水紫陶名家之一,擅长书画艺术。在李志伟家,并没有见到紫陶作坊和忙碌的工人,更多的是印有他书法绘画艺术的紫陶成品。但李志伟说,他自己有窑,也是“一条龙”生产紫陶产品。不同之处在于,他并不像别的紫陶作坊那样,长期聘用固定的工人,而是在有需要的时候,才找工人来帮忙。

  据他介绍,建水紫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清末民初的烟斗,但建国后紫陶工艺品逐渐消失,仅仅保留了家用的汽锅。即使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,建水紫陶也多仅仅局限在家用领域。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,一些退休老工人在家自己制作紫陶产品,市场才开始起步。

  谭知凡,建水紫陶圈内公认的大师和传承人,投身紫陶行业30多年,在设计、造型、装饰、书画等领域有深厚的造诣。留着一把花白长胡须的他,精神矍铄,言语缓和。

  谭知凡的紫陶作坊不在碗窑村,而是在县城郊区一座4层高的楼房里,楼房外观精致而又漂亮,院落宽敞明亮,这也是他的家,后半部分是他的紫陶作坊,和其他大多数建水紫陶作坊一样,一座电窑和3-5名各自忙碌的工人是主流标配。

  对于建水紫陶,谭知凡如数家珍,“建水紫陶的兴起也就是近10年的时间,总体而言,价格也翻了10倍有余。2004年前政府不重视紫陶产业,建水也只有3-5家私人作坊,直到2005年之后紫陶产业才得到加快速度进行发展,截至目前已有200多家作坊。

  相对于大多数作坊,田波的作坊更像企业,有着50多人的规模。他是建水紫陶的代笔性人物之一,业内人士对其的评价是擅长营销创新。

  现在建水紫陶200多家的作坊,最多有20多家做得不错。原因何在?定价不合理,没有自己的特点,一味临摹名家作品。大师的作品好卖,但很难弄到手。

  年产值2.5亿,是建水紫陶业比较热门的话题之一。似乎并非如想象中的那样繁荣,恰好相反,“生意并不好做”,是制陶者和经销商的一致看法。

  “建水紫陶缺乏特点,看完第一家的产品,你不会想看第二家,因为都差不多。”田波坦言,“建水紫陶的体量太小。”在他看来,有思想、有内涵、有个性,紫陶行业才能有高度。

  仅如此,田波认为,建水紫陶只能做小众市场,做大众市场必死。“建水紫陶是艺术品,没有标准可以来衡量其价值,更不可能规模化发展。”

  田波认为,现在建水紫陶行业有泡沫,他将部分原因归咎于外来的一些工艺大师和投资者,因为他们更多的目的是为了赚钱,“他们的紫陶作品,背离了建水紫陶在造型、技艺、刻填、器型等方面的文化传统,是对建水紫陶文化的稀释。”

  “一个花瓶可以卖到10多万元的价格,这里面应该是存在泡沫的。”李志伟也有同感,不过,“炒作也是一种经营手段,无可厚非”。他同时认为,外来者的进入也并不是坏事,“只要能被认可就应该鼓励。”他反而觉得建水紫陶最大的问题是,圈内存在门派之争,各流派相互间缺少交流,“封闭了别人,也封闭了自己。”

  余丽芬是碗窑村的一位紫陶经销商,她最近正在为生意难做而犯愁,即使有客人进店,也不见她有多少喜悦之情。“从去年上半年到现在,我基本没赚什么钱,也就是维持成本而已。尤其是送礼的减少,更让生意难做。”

  李志伟认为这是客观事实,“建水200多家紫陶作坊,至少有一半仅仅是在维持成本而已。”但他也透露,在建水,已有外来投入资金的人在收购窑洞。不仅如此,本土的经销商也已开始转型公司化运作。

  他是目前建水紫陶在昆明最大的经销商,销售网络还铺到了如上海、广州等地。他把自己定位成建水紫陶的资源整合者,每周他都会去建水2~3次,采购包括名家在内的各种紫陶产品,然后再从昆明将这一些产品发往全国各地。

  “建水紫陶绝对不像外界所说的那样有2.5亿的产值,但1个亿是有的。”在他看来,现在建水紫陶200多家的作坊,最多有20多家做得不错。原因何在?“定价不合理,没有自己的特点,一味临摹名家作品。”

  邓孝维不认为建水紫陶存在泡沫,“好东西,好的艺术品是没有泡沫的。”紫陶大师陈学的一把壶卖出5万多元的价格,他认为这很正常,“宜兴紫砂壶可以卖到上百万,上千万。建水陶是有文化附加值的,只要市场认可,就值这个价。”至于为什么建水陶会给外界留下泡沫的印象,他认为有三方面因素:建水陶市场升值太快,超出了人们的预期;其次是对建水陶价值认可,但对价格不认可;最后是部分商户盲目定位,把普通商品的价格提升到艺术收藏品的价格。

  不仅如此,邓孝维表示,现在建水陶行业还很小,不具备量产规模,所以也就不存在炒作的条件和基础。“目前建水陶行业没有投资客。至于省外的人到建水投资建窑、租场地等行为,并不能证明市场火爆。”

  “大师的作品得靠抢,要事先订购才能买到。”余丽芬指着一件紫陶花瓶说,“这是出窑前我就认购了的,否则不可能得到。”这个花瓶最后她以2500元的价格卖出,但她没有透露利润是多少。

  紫陶爱好者林华明也有着切深体会,“现在市面上基本上很难见到大师的作品,因为这些大师的作品,早已被投资者收藏在手中。”按照他的说法,大师的作品还在窑中烧制的时候,早已有紫陶爱好者、投资者守候在窑口,只等开窑后各自认购,圈外人基本不可能得到大师的作品。

  “这要讲个缘分。因为有的名家手上,也没多少存货。”邓孝维说。据其店内工作人员介绍,一把谭知凡的“西边壶”,刚一到昆明店内,摆放的时间还不到一天,就被客户买走。“尽管大师的作品抢手,但店内销售出去的建水陶,70%还是常规产品。”邓孝维说。

  “客观而言,大师的作品确实有升值的空间,但长久来看,只有做的好、有特点的作品才可能升值。”李志伟说。据他透露,目前建水紫陶大师的作品里,有高达80%的产品不是大师从头到尾亲自做制作,仅仅是在关键核心工艺环节如书画、装饰等能体现大师个性特点的环节,才由大师亲自完成。而其他工序如拉坯、刻填、抛光、打磨等,则是其手下工人代其完成。“也不要太过于迷信大师。长期看还是得看品质。”

  不过邓孝维认为这一点很不好评判。因为建水陶的工艺涉及多个环节的工序,大师并没有充裕的时间来参与每个环节的工作。“大师的作品,只要其在制作的步骤中,正常参与60%以上的工序,就应该算是大师亲自制作的作品。”

  尽管谭知凡的紫陶作品在市场上很抢手,甚至要提前好几个月预订,谭知凡仍不愿大规模生产,“干得动,就烧一窑。”他也认为目前紫陶价格偏高。据他介绍,目前烧一窑的成本在1~2万元左右,利润高于成本一倍左右。他通常2~3月才烧一窑,成品合格率在90%以上。对于名师作品的终端价格,谭知凡说,他通常只报底价给经销商,具体终端卖什么价,由经销商通过你自己的情况决定。

  在县政府的规划中,建水紫陶产值到2020年要冲百,发展趋势是产业化、规模化、机械化,产品趋势是朝着生活陶和釉陶发展。不过从业者并不完全这么认为,尤其是在人才问题没解决之前。

  兰永前,建水县紫陶产业高质量发展办公室主任,据他介绍,这个机构成立时间还不足半年。见到兰永前的时候,他正忙着起草建水紫陶产业发展的相关报告。他告诉我们,目前建水紫陶规模还很小,一共只有272家从事紫陶相关产业开发的单位,其中30家是销售公司,个体作坊242家,从业人员只有1327人。

  兰永前说,在县政府的规划中,建水紫陶产业2015年前要实现产值10亿元,2017年实现50亿元的产值,到2020年要打造成上百亿元的规模化产业集聚区。发展趋势是产业化、规模化、机械化,产品趋势是朝着生活陶和釉陶发展。他说,目前政府正在启动紫陶产业工业园区的基地建设项目,要将那里打造成集产业园区、观光游览的产业集聚区。并且要对碗窑村进行立体改造,提升碗窑村的艺术氛围、文化氛围和交通条件。

  当然,目前难度还是很大。“部分作坊不愿进驻产业园区,因为他们有自己成熟的生产体系,有自己的窑和场地。”兰永前认为,目前建水陶是“表面繁荣,实则危机四伏”。譬如现在价格偏高限制了建水陶的普及,也不利于建水陶整体品牌的打造。“规模化后能够更好的降低价格,建水陶应该进入百姓市场。”

  在兰永前看来,制约建水陶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,在于建水陶缺乏整体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,同时,人才的缺乏和断层也很严重。未解决这这两个问题,县政府和红河学院合作专门开始了紫陶工艺艺术专业,同时通过与CCTV “鉴宝”栏目、《中国国家地理》杂志等主流媒体合作,推广建水陶品牌文化。

  对于未来,李志伟认为,走大师路线并不是主流,还是得靠中低端市场来支撑,在高端收藏市场有所突破。在他看来,发展生活陶是未来建水紫陶的发展趋势。不过,他认为建水紫陶做强比做大重要,“现在的情况是,价格高,人力成本高,拉坯师每天的工价为300-400元,打磨工在40~50元。”“要做成宜兴紫砂的规模化,不可能的,因为建水紫陶的工艺远比宜兴紫砂复杂,基本要靠人工才能完成。”

  谭知凡认为,建水紫陶应该双管齐下。一是继续将大师作品打造成精品,占据高端市场;二是全力发展生活陶和釉陶,做大整个产业的规模。同时他还表示了对外来者的欢迎,“过去我们太封闭,现在要多交流。”他还提醒,陶土资源问题也应该得到关注,“尽管现在政府也已出台有关政策限制陶土资源外流,但目前在建水已经有人开始囤积泥料。不仅如此,还出现了专业的泥料加工商。2005年的时候,一吨泥料的价格也就几百元而已,但现在已经涨到上千元一吨的价格。”

  邓孝维也觉得应重点提升高端产品的价值,不过他又很矛盾地表示,“把艺术品工业化是行业的倒退,但却是市场的进步。”建水陶的产值要提升,还是要走规模化道路。

  与市场的前景相比,紫陶文化研究员李俊更认为当务之急是解决人才问题,“市场发展太快,而人才储备没能跟上步伐。”尽管能请省外的人来,但他们流动性太强,成本也太高。他举例说,请一个好的拉坯师每月的工资成本在6000~10000万元。

  他对于建水陶圈内的浮躁之风也不认同,“他们以炒大师来推高作品身价为目的,各种伪大师漫天飞。各种机构或个人以盈利为目的,开展大师评选活动。”

  据李俊介绍,目前已有专业机构来推动建水紫陶的发展,但他没有透露更多的细节。他认为未来这个产业应该以作坊为主,大中型厂为辅,引进先进的技术,以发展生活用釉陶为主,“走产业化之路是死路一条。”


上一篇:云南建水:人才优势助推紫陶工业立异开展 下一篇:【48812】方针金融促开展 投贷联动显担任